
海外筑夢 譜寫奮進的時代樂章
中國電建國際業務的發展史,是一段立足國情、放眼世界的發展史。2019年,行進在新中國成立70年間的中國電建,以其國際業務的跨越式發展,唱響了高質量的時代強音,用堅實的海外發展步伐譜寫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建人的家國夢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這是新時代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發展的使命責任和根本目標。多年來,中國電建集團著力深化改革,著力激發創新驅動,著力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著力嚴格防控風險,成功從傳統的國際項目經營轉型向全面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公司邁進,實現了國際業務經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電建黨委書記、董事長晏志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戰略引領 描繪偉大實踐
七十年,歲月如歌。新中國成立的號角,也在這七十年間轟轟烈烈地演奏著改革的曲調,每一個音符都跳動著鮮明的電力顏色。
走進非洲,幾內亞庫克羅河邊上靜靜矗立著的金康水電站,掀開了中國電建國際業務發展的大幕。這個由中國電建前身——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于1964年承建的水電站,經過50多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屹立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也是從那時候起,中國電建就開始積極追隨國家的外交戰略,承擔了一大批對外援助工程建設任務。從零星的國際業務起步,到獲得對外經營權、正式打開對外經營窗口走向世界,中國電建的國際業務在不斷的摸索中,開始具備探索自主品牌的條件。
國際優先發展戰略是中國電建成立伊始就明確目標,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電建更加重視國際業務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逐步實現產業多元化及產業鏈的延伸,形成“大集團、大國際、大品牌、一體化”的發展態勢。
晏志勇認為,作為中央企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轉型,需要更加重視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和基本利益的對接和契合。在這樣的發展理念和定位下,近年來,中國電建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裝備制造和相關產業“走出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和電力建設行業“走出去”的領軍企業。
尤其是2016年,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引領著這家電力建設行業的旗艦再次走到了時代的前列,此次高瞻遠矚的戰略升級,實現了中國電建國際業務的集團化,釋放了國際業務發展的新活力,也勾勒出中國電建國際業務全球化發展的偉大藍圖。
從國際優先到全球發展,中國電建國際業務以“大融合”“大戰略”構建“大國際”的全球化發展理念,以“大發展”之勢,實現了在海外市場新的飛躍。這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面推動改革創新,適應國際市場更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整合國際人才和骨干力量、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中國電建始終以服務黨和國家政治經濟外交戰略落實為政治責任和經濟使命,始終堅持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與國家‘走出去’戰略相融合,以理念認同和利益契合為合作基礎,并以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來指導和搭建集團國際化發展的頂層設計。”晏志勇表示。
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不僅是對決策者戰略遠見和管理智慧的考驗,更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中國電建國際業務發展戰略的精準布局,根植于對國際市場的準確判斷和對企業自身走勢的深刻剖析,也在70年的時代浪潮中,描繪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
全球管控 創新經營理念
近年來,以海外平臺為突破和窗口,國際業務實踐經驗帶動了中國電建上下對國際業務的理解和思考更加全面深入,國際化發展取得廣泛共識。
“高端切入、規劃先行”的發展理念,引領中國電建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總體規劃,為目的國研究制定問題解決的總體方案,解決他們的實際訴求,培育、謀劃了一批長遠項目,形成“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儲備庫,并積極爭取進入政府間一攬子合作框架。
晏志勇認為,中國電建國際業務的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絕不是“穿舊鞋、走新路”,而是以更好履行“一帶一路”建設為重要使命,在海外營銷模式、合作模式、國際業務管理等方面持續創新,形成中國電建特色的海外發展模式。
創新的成效體現在高端營銷成果的顯著。中國電建集團積極踐行 “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戰略部署,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推進公司發展壯大。借助國家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等契機,大力推動商務營銷工作,成為入選成果清單項目最多的企業之一。
創新的成效也體現在商業模式及行業領域的新突破。中國電建的市場開發已經開始站在更高的層面,致力于為客戶提供解決問題的總體方案,努力尋求國際資本、投資合作伙伴,持續發力跨領域、跨行業綜合性項目開發,從規劃先行研究“資源、工程、融資、投資”捆綁模式到“電—礦—冶—工—貿”聯動發展模式,利用各行業的資源和市場優勢,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
創新的成效還體現在海外新能源業務和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蓬勃發展。截至目前,中國電建已成為拉美地區最大的新能源承包商,也與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十余個發達國家的30家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優化了外部生態環境,提升了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建從成立伊始,就把國際業務的坐標定位在素質提高和能力提升上,與國際一流企業對標,大力實施管理提升戰略,加快構建基于適應國際經營競爭環境的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精細化的國際管理能力,實現推進設計施工裝備一體化的體制創新目標。
質量為王 鑄就海外輝煌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電建的絲路“朋友圈”不斷擴大。截至目前,中國電建在“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設立駐外機構,積極推動、執行的項目上千余個。
晏志勇指出,推動國際業務向高質量轉變,還在于提升各類投資項目的質量和效果,更加重視基礎設施投資和項目建設,夯實項目所在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水平提升,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加注重品牌效應,使每項工程都擁有為人稱道的口碑。
非洲是中國電建國際化發展的起點,也是該公司全球化發展戰略傳統和重要的區域市場。中國電建在非洲留下的眾多精品工程,成為了中非友誼的最好見證。
非洲最長大壩——蘇丹麥洛維水電站項目、非洲最高大壩——埃塞俄比亞泰克澤水電站、非洲最大光伏項目——阿爾及利亞光伏電站、世界最大水庫擴機工程——卡里巴南岸擴機項目、世界最大光熱電站——摩洛哥努奧光熱電站項目……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積極踐行者,中國電建在非洲實施了眾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投資,為非洲發展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尤其是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項目,在擁有無數個“第一”的頭銜的光環下,也作為我國風電首個全產業鏈一體化“走出去”的模式被探索、嘗試直至成功應用,它將中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理念在非洲大地成功演繹,也成為了非洲各國利用中國技術和資金來發展新能源的模式范本。
從埃塞俄比亞到巴基斯坦,從非洲到亞洲,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傳統市場、優勢市場,目前,中國電建海外業務已遍布亞洲,并在部分國家形成項目群,業務領域涉及火電、水電、新能源、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
被稱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使得“巴鐵”成為中國電建布局亞洲市場的重點國家。此外,中國企業在海外首次獲得的全流域整體規劃開發項目——南歐江流域梯級電站項目,老撾境內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老中鐵路,中國在海外已承建的最大裝機容量的水電站——馬來西亞巴貢水電站,中國首個海外全產業鏈高鐵項目——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均成為了所在國的精品和典范工程,經過時光的洗禮,歷久彌新。
在亞洲、非洲形成項目集群的模式下,中國電建的海外業務也輻射到了歐洲和美洲。中國電建簽署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繞城公路項目,作為該公司在塞爾維亞市場簽約的第一個項目,是其積極響應和落實“16+1”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對接歐盟國家發展需求,促進中國—中東歐全面深入合作的切實之舉。
共贏競合 推動可持續發展
歷史的河流奔騰向前,時代的浪潮永不止息。從新中國成立70年中走來,中國電建始終發揮自身懂水熟電的專業優勢,為項目所在國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大發展。
正如晏志勇所說,中國電建的國際業務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堅持走開放融通、包容普惠、互利共贏之路。積極融入當地,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綠色發展,積極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最終實現“共贏競合”。
馬來西亞巴貢水電站,被稱為東南亞的“三峽”項目,是馬來西亞迄今最大的水電項目,大大改善了當地的電力結構;蘇丹麥洛維大壩,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上建的最長的大壩,兼有發電、灌溉和環保等三大功能,給蘇丹的發展帶來較大的綜合效益;埃塞俄比亞泰克澤水電站,極大緩解了埃塞國內供電的壓力,同時便利兩岸居民取水,改善魚類和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印度嘉佳圣雄甘地電廠,是印度首個環保電廠;厄瓜多爾辛克雷水電站項目,使得該國的電力格局從電力進口國轉變為電力出口國,極大程度地解決了厄瓜多爾國內用電緊缺的問題……
在積極服務當地民生建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中國電建積極參與當地公共治理,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到社區或公益機構從事道路和房屋修建、支教、義診、陪伴關愛等活動,組織扶危濟困工作,在所在國大力推行用工本土化,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和培訓機會。據悉,中國電建海外年均雇傭外籍員工超7萬人,并積極開展技能培訓、科普宣傳等服務活動,有效促進了當地技術水平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依托六個海外區域總部,中國電建成立了海外志愿者協會,在駐外機構廣泛建立志愿者組織,組織動員中國電建從事海外業務的員工積極成為志愿者,依托主業優勢,廣泛開展符合當地國情、社情、民情的志愿服務活動,推出系列志愿服務品牌行動,深度融入屬地化合作網絡,促進民心相通,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風云激蕩來時路, 同心共筑新時代。新時代標注新的歷史方位,如今的中國電建國際業務,已站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堅持戰略引領,保持戰略定力,加快躋身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步伐,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